阳戏是一个重要的民间剧种,“贵州阳戏”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州黔南、黔西南地区至今仍在广泛上演传承数百年的阳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同时,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要求,秉承文化纳入生活常态、阳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足量贵州”的实践理念,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第14团队围绕“阳戏资源调查及其发展路径研究”,于7月25日至8月13日先后在罗甸县、平塘县、安龙县、福泉市开展了为期20天的阳戏文化调查研究活动。
足印一:罗甸·边阳镇
罗甸县边阳镇新场村阳戏的相关资料仅见于十多年前的一篇论文,带着诸多疑惑和解密的决心,实践团队在该地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开启了实践的第一篇章。调查期间,团队不仅访谈了新场村的两代阳戏传承人何胜全、何应平及其他四位主要演员,拍摄了阳戏唱书、案画、戏服等影像资料,还制作了梓潼戏、孟姜女戏的等特色剧目的专辑访录。调查中巧遇新场村土坝组有结婚仪式,按当地习俗需表演一天一夜的阳戏,团队成员因此有幸现场观看了原汁原味的阳戏表演。《韩信追霸》《唐二》《开路先锋》等一个个剧目插科打诨、活灵活现,表演虽至深夜依旧赢得观众阵阵欢呼。在新场村的所见所闻所观让团队成员对该地阳戏的渊源、传承发展、社会利用等情况的了解更加深入。
团队成员与新场村何氏戏班合影
罗甸县边阳镇达上村阳戏的研究论著已陆续问世,但原始资料仅见于20多年前出版的文献,实践团队便对其展开了为期5天的深入调查,以期获得研究资料的更新。团队先后采访了达上村达上二组现已88岁高龄的第九代阳戏传承人邓国飞和其弟子邓德学,获得了该阳戏班的阳戏唱书、案画等一手调研资料。恰逢罗甸县边阳镇达上村环岩组有新人结婚需表演阳戏,应达上村阳戏传承人邓德学邀请,团队负责人跟随指导老师又前往达上村环岩组观看阳戏以做回访。此次演出从当天下午5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演出戏班稍作休息后又于早上8点表演至中午1点,表演的《铁甲大将》《财神范郎》《钟馗清宅》等剧目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结合罗甸县新场村和达上村阳戏演出的所有程序、剧目和总体概况,团队对该县阳戏发展路径及社会利用等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团队成员与阳戏传承人及戏班演员合影
团队成员与达上村邓氏戏班演员合影
足印二:平塘·通州镇
团队第二站到达平塘县通州镇,实践团队和指导老师在通州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带领下,两天时间里分别访谈了丹平村、中星村阳戏传承人王伦荣和邓庆和,并在两地收集了内容丰富且别具一格的面具、唱书、案画等阳戏资料,晚间还到金桥村金色艺术团观看了精彩的《羌魂》舞蹈表演。随后,团队与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及驻村工作组针对当地非遗保护传承、挖掘申报、宣传展示等工作开展了座谈会,强调应注重非遗传承人培养及生产性保护,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以激发非遗文化活力。
团队成员与丹平村阳戏传承人合影
团队成员与中星村阳戏传承人合影
足印三:安龙·招堤街道办
关于安龙阳戏的现有文献资源十分有限,据文献推断,其与黔南地区阳戏一脉相承,故根据数年前出版的书籍上几行关于安龙阳戏传承人地址的大概描述,实践团队和指导老师驱车百余公里来到此地开展了两天的调查活动。比较遗憾的是因地名和行政区的变化,书本资料记录的四个传承人只找到其中一个,即招堤街道办朗元村龙蛇组阳戏传承人——何达津。团队成员和传承人共同探讨了当地阳戏资源的社会利用、传承发展、传播路径、社会影响等情况后,又在传承人家中拍摄到13册唱书和百余张案画、乐器、面具图片,收获颇丰。
团队成员对阳戏唱书进行拍摄
足印四:福泉·城厢镇
实践调查的最后一站——福泉阳戏调查。团队到达城厢镇马田村后便采访了城厢镇马田村阳戏坛第五十四代传人曾华祥,了解当地阳戏资源概况及戏班演出情况后,又重点探讨了该地阳戏中的大型特色剧目《孟姜女》的演出由来、演出目的、演出效果等。随后,团队成员与福泉市阳戏资源整合性代表著作《且兰傩魂》的作者杨光华老师围绕福泉市几大戏班的存续、传承、发展等概况进行了座谈,深入探讨了福泉市阳戏的传承危机及待挖掘的阳戏资源,为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团队成员与杨光华老师合影
结语篇
阳戏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时代的沧桑,镌刻着醇厚的历史印记,其顽强而鲜活的生命力离不开人们的高度尊重和敬畏,作为优秀民间戏剧文化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与欢迎。阳戏数百年传承不仅反映了民间艺人用匠心坚守民间戏剧记忆的执着艺术追求,也折射出人们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艺人们热情演绎的历史剧目在刻化民俗内涵的同时,也在传唱和诉说着民俗文化中深层次的“乡愁”。
实践团队为期20天、行程达一千余公里的阳戏调查走访已结束。一路走来,碰壁时的失落、成功时的喜悦可谓百转千回,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先后在8个村民组探访了6个阳戏班,搜集到40余本阳戏唱书、数千张阳戏表演用具图片,完整观看了两场透着古朴气息、原汁原味的阳戏表演。团队成员一方面近距离享受了阳戏带来的艺术熏陶和启迪,另一方面也发现了阳戏在传承过程中历史与现实因素交织的矛盾与危机,引发了关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阳戏文化的探讨与思考,萌发了立足丰富的阳戏资源,深度挖掘其历史蕴含、发展路径、文化价值和社会利用情况,用笔、用心、用情为戏剧文化传承尽心献力的想法。
文/刘章林冉江红
图/刘章林
编校:实践活动文稿小组
一审:吴电雷
二审:李婷婷
三审:董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