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独特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音乐文化,促进非遗音乐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第27团队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小黄村为调研地点,开展了为期6天的调研。
调研团队在小黄鼓楼合影
小黄村是极富盛名的“歌窝”,村内人人会唱歌,处处有歌,事事用歌,是侗族“饭养身,歌养心”最具体的表现。小黄村流传着大量的侗族民歌,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远近闻名,有大歌、情歌、琵琶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敬酒歌、叙事歌等,其中以侗族大歌最为著名。
当地村民在鼓楼唱歌
7月26至28日,团队对小黄村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潘萨银花、州级传承人吴荣德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团队了解到小黄村全村876户,共4046人,大小歌队68个,歌师25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有11人。小黄村历来就有集体歌唱和组建歌队(或称歌班)的传统,未婚的男女以宗族血缘为单位,按性别设立歌队,主要工作为接待外寨访客,外出赛歌、学歌、传歌、游访。为了满足侗族大歌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小黄村于2015年在原有歌队中选拔成员组建了小黄传歌河侗族大歌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起到了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文化汇演、比赛和在社区内组织民俗活动等,吸引游客到村内参观侗歌表演节目、参与相关民俗体验活动,开展非遗旅游活动。
团队成员访谈侗族大歌州级传承人吴荣德
7月29至31日,团队成员访谈了小黄村侗族大歌艺术团成员,了解了侗族大歌艺术团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艺术团成员表示,小黄村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借助侗族大歌这块非物质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本地村民脱贫致富。小黄侗寨内游客络绎不绝,歌队每天演出至少三次,歌手们齐聚鼓楼下,为游客倾情演出“聆听天籁·不夜小黄”侗族非遗文化专场。虽然近几年受疫情的影响,游客数量有所下降,民俗演出节目也相对减少,但小黄村传统民俗活动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侗年期间,小黄村的三个鼓楼不分白天昼夜都有男女老少在此对歌。
团队成员访谈侗族大歌艺术团成员
团队与侗族大歌艺术团成员合影
民间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纯粹音乐形式,而是与群众的生存和社会活动密切关联的存在。积极有效的挖掘和发挥民间音乐的价值,有助于振兴乡村特色产业、维护乡村生态建设、形塑乡村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实现乡村生活富裕。调研团队通过对小黄村侗族民间音乐的调研,分析小黄村侗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挖掘侗族民间音乐助力贵州乡村振兴的路径,为保护与传承侗族民间音乐提出有效建议。
文/洪欣
图/吴瑶、陈梅
编校:实践活动文稿小组
一审:吴远华
二审:李婷婷
三审:董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