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通知公告 
 新闻信息 
 党建思政 
 奖助贷管理 
 三助一辅 
 研究生社团 
 学术论坛 
 社会实践 
 相关下载 

实践连线⑬| 活态空间:西江苗寨家庭博物馆的行与思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08-17  新闻来源:  

为深度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贵州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第15个人项目以“民族村寨家庭博物馆的重构及功能研究”为主题,于7月23日至8月3日前往西江苗寨开展实地调研,探寻民族村寨家庭博物馆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家庭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转型与调适以及在旅游场域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江苗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982年,西江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乙类旅游开放区;1987年,西江被列为全省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点;1992年,西江被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999年、2002年西江相继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民族村镇;2007年,西江被列为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西江苗寨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石刻

通过实地调研,项目负责人梳理了西江苗寨家庭博物馆建立的原因及背景。西江苗寨文化遗产保存完整,以成群的吊脚楼建筑景观吸引了中国民族博物馆专家学者的关注。2003年,中国民族博物馆专家学者提出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携手雷山县人民政府将西江苗寨建为村寨博物馆。西江苗寨成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第一家合作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该馆于2005年正式揭牌,此举为西江苗寨家庭博物的建立及发展创造了机遇。

2006年,中国民族博物馆提出以“集中展示,分散保护”的理念将整个西江苗寨作为一座村寨博物馆,提倡以“家家是民俗博物馆、户户是文化保护基地”形式建立家庭博物馆。当地村民积极响应,为家中传承下来的刺绣品、银饰品、农具等老物件设置专门陈列室,供游客参观体验。西江苗寨家庭博物馆发展至今,一直秉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作用。经走访了解,西江苗寨现有家庭博物馆十余座,分布在羊排和东引两个村寨。“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馆”“枫香阁”“雷山春花服饰刺绣博物馆”“鼓藏文化博物馆”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家庭博物馆,在西江苗寨博物馆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西江苗寨的旅游形象塑造、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馆服饰(局部)

游客参观“农民画家”家庭博物馆

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家庭博物馆的建立对家庭居住场所和整个苗寨空间进行了重构,大幅提升了西江苗寨的文化内涵。一是对家庭空间进行了重构。家庭博物馆既是家庭生活的场所,也是博物馆展品的陈列空间,是集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展陈艺术等为一体的活态空间;二是对西江苗寨旅游路线的重构。为提升游客对苗寨的文化感知度,西江苗寨景区相关部门将大部分家庭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点纳入西江苗寨旅游规划路线,以更好地向外传播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家庭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将文化作为发展的灵魂,设有蜡染、刺绣、造纸、银饰锻造等项目体验区,并聘请专人负责讲解,各类体验项目通过收取体验费保障家庭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管理。

游客体验蜡染制作

游客体验银饰锻造

通过本次调研,项目负责人深刻认识到,西江苗寨家庭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文化为引领,结合当下博物馆观众深度文化体验需求,开启博物馆融入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新路径。家庭博物馆开展多元体验项目让游客零距离感触民族文化,将游客、文化遗产、传承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游客和家庭博物馆之间的良性互动。家庭博物馆作为西江苗寨景区的文化展示点,有利于提升西江苗寨景区的旅游体验感,在西江苗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杨贵芝

文/杨贵芝

编校:实践活动文稿小组

一审:李天翼

二审:李婷婷

三审:董昌文

中国 • 贵州 • 贵州民族大学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贵公网安备 52011102002154号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版权声明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重点实验室开发维护  黔ICP备09004742号-1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